对话FT中文网魏伟

牌照的收紧、外部监管环境的不断变化,让“去金融化,转型2B”成为近两年金融科技行业的关键词。去年9月,京东金融悄然更名为京东数科,各大巨头纷纷布局2B业务。巨头的转向或可以代表潮水的方向,除却部分公司是迫于外部环境被迫转换跑道之外,技术进步也为主动转型提供了必要条件。

定位为“金融科技赋能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品钛,可以算作金融科技2B领域里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2018年10月,品钛集团以开盘价14.35美元/股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金融科技2B第一股。”

“我们通常说的2C,大多数为C提供金融服务,是需要牌照和资本的,所以它不应该是科技公司重度参与的领域。”我与品钛(PINTEC)创始人兼CEO魏伟进行了一次访谈,魏伟认为,科技型的公司在金融产业的参与,应该以2B服务为主流。

image.png

(品钛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魏伟)

FT中文网视频专访了魏伟,访谈结束后不久,品钛发布2018年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品钛首次扭亏为盈,调整后(Non-GAAP)净利润1.386亿元(2020万美元),同比增长85.1%。

以下为访谈内容节选:

|?FT中文网:您好,感谢您接受FT中文网采访。过去牌照和监管方面的限制,使2018年成为金融科技比较艰难的一年,甚至可以说是洗牌吧,您对今年金融科技整个行业的走势怎么看?

魏伟:我觉得金融科技这个行业,从来也不应该像前几年那样几千几万家企业同时做的状况,但是它应该也不会走到一个极度的平和期。监管的环境对金融的产业总是有影响的,它影响的并不仅仅是金融科技这个产业,而是整个大的金融产业。所以作为我们科技圈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一两年变化比较多,但是如果是金融圈的人来说,他一点不会觉得意外。所以我还是比较平静,这都是这个系统中应该会发生的一些变化,本来就应该在变化中。

|?FT中文网:今年金融科技领域去金融化、向平台化发展、2B等呼声是挺高的,您觉得为什么今年呼声这么高?

魏伟:我觉得还是时机到了吧,金融产业以外的一些科技公司,它摸索出来的一些方式,一些产品,一些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整个产业成熟到了这个程度。也正好监管在鼓励和引导传统金融机构也向科技方向去投入,所以我觉得还是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大家看到这个声音比较多,是因为发声的公司比较多。我们看到这一波金融科技,以数据,以算法、模型为代表的这样的一系列创新的方法,它也是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上很多公司会参与。每个公司都在发声,所以我们听到的呼声比往年听起来大一点。

|?FT中文网:其实也人有说,这是因为2C没有那么好做了。

魏伟:也不能这么讲,我觉得本质上来讲,金融其实主要是三个大的要素,第一个是牌照,这是准入的行业。第二个是资本,第三个是技术。技术是宏观的技术,并不只是指IT技术。我觉得这三个东西会影响整个金融产业的表现。我们通常说的2C,大多数为C提供金融服务,是需要牌照,是需要资本的,所以它不应该是科技公司所重度参与的领域。虽然你可以拿一些小牌照做一些你的特定范围的事情,但它不应该是主流,主流还是应该2C约等于牌照和资本,这是两个强项。科技公司的强项应该在第三项上,所以还是那句话,这个并不是说很偶然的今年变成了这样,科技型的公司在金融产业的参与,应该以2B服务为主流。

|?FT中文网:过去十多年中国整个互联网一直是以2C为主的,如今不管是金融科技还是其他行业都有2B的呼声,您觉得从2C转向2B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魏伟: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可能还是大的商业环境吧。我其实一直有这个观点,整个中国,其实也不光是互联网产业或金融产业,整个中国2B的产业,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正常的发展。

FT中文网:对,是这样。

魏伟:如果对标美国,对标欧洲,我们看到那里诞生了很多巨头型的2B服务,在中国一般都看不到,或者说体量都非常小,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大的商业环境对2B这种商业模式不够友好导致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中国基本一些大的产业都会是由那么一两家巨头型的,或央企,或国企,或民企所主导,这些企业对于2B服务的态度会左右整个中国大的2B业务生态。因为我以前一直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年,做了将近二十年,我看到的就是,一直以这种国企、央企或者民企为代表,一直对于他们2B的服务商不够尊重,不够支持的。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创业选方向的时候,很少敢于在这个方向选,即使选了,你也会被这个商业环境压制得比较难以成长。简单地说,比如说在这些对于你的产品、IP的尊重程度,巨头想抄袭起来也不含糊。对于你的人才的尊重程度,看到不错的人,有些给拉到自己的体系里去。第三就是商务合作的一些条款,很多时候会压非常长的战备,六个月、十二个月这样的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也一直给这些2B服务的厂商没有足够多的空间去发展。

当然再加上另外一个角度,VC、PE一直都比较活跃,中国大的互联网化的趋势,或者说移动互联网化的趋势,在过去十几年一直没有冷下来,所以大家一直有很好的投资领域,也有很好的回报。所以2B这一块,无论在内在外都不太受关注。

我个人觉得这个趋势在这几年应该会发生变化。第一个是,不再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或者是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有这样大的一个趋势性的东西出现。相当于2C方面,你的VC、PE资本重度投入的这种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压制,那他们必然会选择其他的一些方向。

另外一个我觉得大的商业环境的改变,应该也是一个呼声比较高的一个地方。最近也看到,包括政府也发了一些声音,关于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这是外部的。内部的关于对于国企央企和政府,比如说对于账目结算等等的一些强制性的一些要求。我们看到一些好的趋势,一个方向能解套,整个产业链就能转起来。

|?FT中文网:可以看到有几个金融科技领域的巨头,他们也在做平台,也在向2B发展。这些巨头的话,给你们带来的更多是竞争还是合作?

魏伟:我觉得既不是竞争也不是合作,是另外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以BAT为代表的这些传统的,聚拢的很多流量数据用户的这样大的平台,它在金融变现的方向一直有很多的选项。以我对巨头的理解,对于这些变现的过程,他们相对会追求更多的控制,在产业上的控制,这些控制会演变成各种各样的条款,所以相对于对参与的金融机构来说,不一定能友好。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你的合作方已经给你解决了从用户到产品、到数据、到运营的全部问题的时候,其实金融机构在这个交易上,其实很难得到成长,这个并不是我们看到的绝大数主流金融机构,他们愿意长久地呆在这个状态,他们需要成长,他们需要能够渗透到更多交易的环节里去了解更多,所以这个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体量的这种金融科技公司愿意提供的服务。所以简单地说,我们是希望跟我们的客户做更长久的绑定,通过我们技术的输出,运营理念的输出,真正授之以渔,让他们能够是现在这个领域的一个全方位的提升。我们整个公司回报的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获取,这个是可能本质上的定位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产品,更多的是工具型的产品,很少有平台型的产品。因为工具型产品的好处就是,使用工具的人是需要技能,需要提升的人,而且它对于整个产业整个产品的这种理念是需要提升的。这是我们是这么看这个行业,大家不同的分工。

|?FT中文网:你们上市之后,国际化业务也是你们的业务重心对吗?我注意到你们并不是直接走出去,而是跟当地的公司做一些合资子公司,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魏伟:因为金融这个行业会本地化属性比较强,其实如果我们看银行的话,你不太容易找到一个世界级的银行,在每个国家都有分支银行,很少见。绝大多数银行会框定在国家区域的这个范畴。原因是有几个,第一个,这是一个强管制的一个行业,无论是从牌照的管制,还是从运营日常的监管,管得非常严格,而且各个国家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所以这就造成了跨国银行做得会比较难,因为其实它还是区域性银行。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这样的技术虽然是通用的,但是每到一个国家,你要跟不同的银行去打交道,又面临对方的监管、运营方式的不一样,它的文化的属性,包括法律的环境都会不一样。所以会给我们出一些难题,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以稳妥为考虑的话,希望一开始能有一个本地的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完成本土的任务。当然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一定要这么做,我们直接自己进去自己去学也不是不可能,我们在未来也不排除会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进新市场,但是今天我们暂时还是回到刚才我说的,跟当地的这种,尤其是金融机构的资本上的合作,共同做这个领域,会给我们一开始更多的信心,主要是这个原因。

另外一种方式的考虑,其实也不排除通过我们自己直接的资本化投资,或者说收购,这样的方式进入不同的领域,这个也是一种可能。今天我觉得我这儿没有标准,看情况,都有可能。

|?FT中文网:还是国际化业务,如今的大背景下对于你们出海国际化有什么影响吗?

魏伟:我觉得具体到某一两家公司,这个影响相对会比较大,但是产业级的影响,我不觉得会成为一个长期阻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在全球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大家已经很难分清楚你做的这件事情参与者都有谁。比如说,我们说美国人抵制中国公司,但是大家很多时候你中有我。我们也一样,我们抵制其他国家的产品,你也会发现,好抵制的是品牌,但是难抵制的是技术,技术再往里头是基础技术、专利性的技术,这个东西其实大家都在用。我们都在说5G,美国要华为怎么样,但是华为在5G的这种知识产权的占用率是在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我觉得金融科技现在没有那么明显,因为更多的从2B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多的这些技术会赋能给当地的那些金融机构,相当于还有一层隔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不那么担心,至少现在还没看到这样的问题。

关键词: ft中文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