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

24日,科技部网站公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以下简称《方案》)。由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的该《方案》明确,到2025年,使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规模数量保持在一定规模,基本形成覆盖我国主要代表性区域和领域方向的国家野外站布局。

事实上,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从1999年起,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4个方面,遴选建设106个国家野外站。经过系统建设,这些国家野外站在长期连续基础数据获取、自然现象和规律认知、推动相关领域方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动态监测数据时间跨度接近20年,内容覆盖中国典型生态系统的水、土、气、生四大生态要素共282个指标。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国家野外站,研发了盐碱地中低产田改良技术,为渤海粮仓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国家野外站还锻炼培养了野外科技工作者,传承科学奉献精神。

欧美等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野外观测站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英国于1843年建设洛桑实验站,开创野外站的历史,定点监测近180年,为揭示作物生长规律、发展现代农业作出巨大贡献。美国于上世纪初建立50多个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站,对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连续野外观测近120年,支撑了美国材料产业的发展。

显然,加强国家野外站建设,不仅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也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

遵循顶层设计、优化布局,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开放共享、协同合作,规范管理、稳定支持的基本原则,《方案》提出四大发展目标:在优化调整基础上,遴选新建一批国家野外站;改善国家野外站观测和试验研究条件;提升国家野外站的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水平;建立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国家野外站科技资源质量、开放共享服务水平。

在优化和整合已有国家野外站基础上,《方案》明确,择优遴选一批具有区域代表性、基础条件优势明显、科学研究队伍优秀的部门或地方野外站建设成国家野外站,形成学科体系更为完整、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组织体系更加完善的国家野外站体系。比如,优先在试点国家公园布局生态系统和旗舰性物种保护国家野外站,如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和金丝猴栖息地等;重点在尚未布局的典型海湾、岛屿和岛礁,如我国南海、黄海海区等,布局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

“加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和示范。”《方案》指出,要持续开展长期稳定规范化科学观测,制定完善系列科学观测规范与标准。依托相关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开发建立野外站观测数据汇聚和管理系统。

《方案》还强调,加强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研究,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围绕解决国家需求中关键科技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围绕支撑服务国家未来发展开展长期系统的基础性工作。

《方案》在基本原则中明确,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依托单位以及社会力量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支持机制。《方案》还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野外站的稳定支持机制,中央财政对国家野外站运行维护和观测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根据评估考核结果配置资源。(记者 刘 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