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为科技“吵过的架”真不少

即将过去的2018年可以说是科技热点频出的一年。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科技的兴趣和关注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每个人对科技都有了自己的认识,每个人对科技事件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因为如此,一场场与科技相关的讨论从年初持续到年尾。

两年前那个“横空出世”的韩春雨到底是不是科研造假的骗子?自主创新喊得响当当的红芯浏览器到底是创新典范还是伪创新的典型?这些事件与科技紧密相关,同时也是全社会关切的热点事件。

这一年,我国科技水平到底行不行的争论从年初持续到年尾,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举国上下对科技发展寄予的厚望。不曾想,到了年底,这一年即将过去的时候,贺建奎制造的基因编辑事件忽然闯入公众的视野,让人们开始了科技的未来该往何处走的哲学思考。

这一年,人们关心科技事件,更重要的进步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科技事件背后的问题。

1 “帽子”引公愤 推动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中国人向往的人才氛围是“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各种人才“帽子”满天飞,出门碰到要先问一句,“杰青”还是“优青”?“千人”还是“长江”?

帽子和科研经费挂钩,和晋升职称、评奖、待遇挂钩。有“帽子”就是各方争抢的人才,没“帽子”无人问津——这早已不是秘密。2018年两会,科技界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帽子问题”。正所谓积弊已久,忍无可忍。对“帽子”的追捧让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选择名利,年轻人无心学术,没有人愿意坐冷板凳,长此以往,还有谁能耐住寂寞、为国为民?破除唯“帽子”论,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成为科技界的头等大事。

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解决之道。希望各界能努力真正做到“让评价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指挥棒”。

2 核心技术仍有缺失 看待我国科技实力需理性

一篇发表在科技日报头版的报道《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这些“细节”让中国难望顶级光刻机项背》开启了对我国核心关键技术缺失的总结与反思。在此后的系列报道中,我国几十项受制于人的技术被详细报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此之前,社会主流声音沉浸在一片欢呼之中,从“新四大发明”,到“全面赶超”“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都是经常见诸报端的词句。

我国科技水平到底是“世界第一”,还是羸弱得不堪一击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在许多领域有了重大突破,这些成绩举世瞩目,但也应该看到我们仍然存在许多亟待突破的问题。看到成绩的同时承认不足,这一轮讨论让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走到台前,为公众所知,让人们更加了解科技;也让人们有机会更全面、客观地看待我国的科技实力,用更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创新。

3 疫苗事件轰动全国 带来思考与变革

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带给人们的冲击是巨大的。

7月15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通告,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病疫苗,已被立案调查。这家公司自2017年11月份被发现疫苗效价指标不合规后,再次曝出疫苗质量问题。

在世界公共卫生领域,利用接种疫苗来大幅度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成功。但是,偏偏就是如此重要的疫苗出了问题,这事关无数人的生命安危,更重要的是关乎许多孩子的健康与安全。一时舆论哗然!

疫苗事件让人们关注疫苗的生产、运输、管理等问题,也让人们思考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有更有效的手段来管理和监控疫苗生产的全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疫苗事件直接推动了法律制度的完善。12月23日疫苗管理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草案就疫苗管理单独立法,突出疫苗管理特点,强化疫苗的风险管理、全程控制、严格监管和社会共治,切实保证疫苗安全、有效和规范接种。

4 红芯丑闻遭曝光 伪自主创新需严惩

8月,国产浏览器公司红芯宣布,基于自主可控的浏览器核心技术完成2.5亿元融资。这引来业界关注,但不到半天的时间红芯就被曝光一起丑闻。这个对外宣称其全程独立研发、号称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浏览器,被曝光出底层框架和核心技术依旧是采用了谷歌chrome的内核。红芯只是一个“换肤版”浏览器,并非自主创新。

当下,自主创新、国产品牌都成了商家最喜欢的广告词。像红芯这样打着自主创新的旗号圈钱的商家不在少数。消费公众对自主创新的偏爱,欺骗群众的爱国热情,红芯的欺骗行为激起公愤。

自主创新从一开始就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创造活动,它必须是创新主体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独立进行的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核心技术的创新过程。我国曾经历过科技落后造成的国力积弱,对此举国上下有刻骨的记忆,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主创新有更强的期待。

对于类似红芯这样的伪自主创新必须严惩,如此才是对创新最大的尊重。

5 期刊乱象需变革 做大做强成共识

质量低下、版面买卖成风、管理混乱是最近这些年我国科技期刊公认的怪现状。直接的后果是,一流和二流稿件选择投向国外。科技期刊管理乱、水平低—高水平论文投向国外—没有好论文投稿—我国期刊水平愈发低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形成的死局。

办不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顶级期刊,这是我国学术界多年的隐痛。

以前普遍的认知是我们没钱、没人才、没足够多的拿得出手的成果,所以顶级期刊办不起来。但当人财物的问题解决之后,办不好科技期刊的问题出在哪里?这是学术圈痛心疾首的问题。今年的香山会议集聚众多学界“大咖”讨论这一问题。

不仅学界关注,管理部门也高度重视。

11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科技期刊问题再次被提上了议程。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科技期刊的重要意义,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这些年,我国科研投入稳定增加,科研成果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论文数量日益增多。可以说,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举国上下也达成了共识,下一步就是如何通过改革形成好的体制机制,真正把科技期刊做大做强。

6 韩春雨事件有了结果 科研诚信还在路上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方网站刊发《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持续两年多的韩春雨事件有了一个调查结果,也引发关于科研诚信新一波的讨论。尽管韩春雨事件有了结果,但它的整个过程引发全社会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和深层次思考。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学精神的关键。但是韩春雨事件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让人们看到我国科研诚信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之处。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风的滋长,遏制伪造、抄袭等科研不端行为的蔓延,已迫在眉睫。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该意见明确提出学术委员会是科研诚信工作的主体,科研诚信的界定进一步明确。

7 FAST十万年薪招聘 科研人员待遇多少合适

10月,有媒体爆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人才招聘,一年的薪资大约在10万元左右,未曾想招聘遇冷,原定招聘24人却只招到半数。消息一出,立刻登上各大媒体头条,引发网友热议。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且针锋相对。

有人认为此次招聘的岗位所涉及的专业都属热门专业,如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相对于岗位的高要求,FAST此次开出的待遇“有点少”,找不到人也是理所当然。也有人认为FAST地处贵州,10万的薪资已经远高于当地平均工资,算是相当不错了。

10万年薪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本来是一个个体事件,但是引发的却是人们对于科研人员待遇的大讨论。科研工作者到底赚多少钱合适?这恐怕将是一个经久不绝的大话题。

8 基因编辑婴儿出现 全民热议科学伦理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对媒体宣称:一对基因经过修改的双胞胎已于11月诞生,基因编辑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贺建奎自认为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表明“中国在这一研究上走到了世界前列”。

这一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震动了中国和世界。

除了技术上的讨论与质疑,人们最关注伦理和道德层面的问题。任何科学试验的目的是造福于人和社会,当一项技术结果未明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真实应用到人类身上?这样的研究能不能被批准和允许?如果这一选择获得人类社会的认同,后果将会怎样?我们是否需要订立伦理和法律,以避免未来社会沦为一个失控的世界?

随后,有逾百名科学家联名发声,坚决反对、强烈谴责人体胚胎基因编辑。联名信称,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这一事件让人们开始关注科研道德和科学伦理问题,也让更多人清楚:科学研究除了天马行空、敢闯敢干、大胆创新,同时也应该是在一定的秩序、规则、伦理的规范下进行的。

9 “神药”频出 问题在科学素养还是监管

在2018年的最后几天,《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被广泛传播。它讲述了一个叫周洋的小女孩,在癌症治疗绝望之时,她的家人被权健公司游说最终选择终止医院化疗,转而服用其生产的“抗癌”产品,两个月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并最终死亡。

这个过程、这个套路听起来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2016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正是一个年轻人在癌症绝望之中被莆田系医院劝说采用“前沿”的疗法。正如莆田系医院用“高科技”的生物免疫疗法打动魏则西和他的家人一样,权健公司宣称其掌握着重金购买的抗癌秘方。

癌症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处绝望中,容易相信奇迹和许诺。普通人看来一听就是骗人的秘方、高科技和抗癌神药,却容易成为他们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似乎难以将他们的选择以科学素养而论。但可以想见的是,如果监管不加强,类似的事件还会发生。

10 转基因之争 这是一场“持久战”

如果说其他话题都是在某一个特定新闻事件发生后引发的热点探讨,那么关于转基因讨论和争辩就真的是一场“持久战”。这场争论在2018年从年初持续到了年尾。

1月,有新闻称我国转基因抗虫水稻获美国食用许可,随后经历了一波质疑、澄清、再质疑、再澄清的过程。6月,转基因黄金大米在美获食用许可后这个过程又复制了一次。7月,有种业公司被查出的涉嫌违规种植2590亩转基因玉米,再次引来争论。不管是支持转基因的一方,还是反对转基因的一方都有不少支持者,这也就让转基因的话题愈发热烈。

在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已超出了科学的范畴。按照国际惯例,科学问题的探讨应该听取国际主流科学界的观点。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实验、国际学术界的信誉,才是相关观点的来源和保障。但我国的转基因之争显然已经不在这个范畴。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