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生存历史要改写了

尼阿底遗址位置

人类在“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生存历史要改写了。

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宣布,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距今4万~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

这一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进到4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当天,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论文。

“挖穿万年”

这一研究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课题组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而成。

此次发现的尼阿底遗址,位于西藏那曲地区申扎县雄梅乡多绕村错鄂湖畔,距拉萨市约300公里,海拔4600米。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高星说,这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石制品分布密集、石器技术特色鲜明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他告诉记者,经过地层分析和光释光与碳14测年,先民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为4万~3万年前,“这是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对研究早期人群进驻、适应高原的时间、过程与方式,探讨高原人类族群的形成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与信息”。

此外,该遗址出土丰富的以石叶技术生产的石制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显示与我国北方和西伯利亚地区密切的文化联系,对研究早期现代人群迁徙、融合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对此评价道,这项成果对于探索早期现代人群挑战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迁徙、适应过程,对于研究西藏地区人群的来源与族群的形成,对于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推动西藏地区文物、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传承,具有极其重大的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该论文的3位国际审稿专家则分别认为,“尼阿底的发现圆满地解决了遗传学和考古学对人类最早涉足青藏高原时间的不同认知问题”;“作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上最高和最早的考古遗址,尼阿底遗址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人类适应生存能力的了解”;“文章所报道的材料是全新的、令人兴奋的,会引起《科学》期刊的读者和研究现代人起源、扩散与高海拔适应的科研人员极大的兴趣。此项成果会对了解人类在高原上生存的时间和动因产生重大影响。”

“雾里看花”

青藏高原一直是考古学家青睐的对象。高星告诉记者,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环境变化对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影响,都是重大研究课题。此外,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生态条件——高海拔与极端气候:缺氧、低温、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可达性差,对人类的生存带来很大挑战,这些为研究人类对高原和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方式,提供重要的资料、信息和实验、科考基地。

高星列举了若干个围绕于此的核心问题:早期人类于何时、在何动力与环境下进占高海拔地区,先民如何在生理上逐渐适应高原气候,遗传变异与技术、文化因素在征服高原、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过程中各自起到怎样的作用,史前人群来自哪里,对高原人类族群的形成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在破解这些问题的征途中,科学界一段时间以来遭遇了“雾里看花”的瓶颈:要么是“考古材料全部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层依据,年代难以确定”,要么是“基本是旷野遗址,没有明确的洞穴遗址”,要么是“全部为石制品,没有明确的伴生动植物化石,没有其他可信的遗迹现象”,等等,人类始终未能“找到”有力的证据。

高星告诉记者,青藏高原风化剥蚀严重,人类活动的证据难以在地层堆积中完整地保存下来。此前,在青藏高原边缘、海拔3000米~3500米的青海地区,科研人员曾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但在西藏只有地表采集的石制品,未能发现有地层依据、年代明确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零星的报道因为地层和测年数据的不确定性而不被学术界认可。

“攻坚克难”

直到这次成果显现,科学界才迎来令人振奋的消息。11月30日,高星从3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该成果的意义。

其一,尼阿底遗址保留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

高星说,古人类最早何时扩散到高原腹地一直为学界和大众所关注。近年来考古学、分子生物学、古环境学等不同学科对早期人群进驻、适应高原的时间与过程,以及藏族人群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作出推导并提出多种假说,但均有待证实。作为“地球第三极”,广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资源稀缺,环境恶劣,对人类生存构成严峻的挑战。此次发现表明至少4万~3万年前先民就进入西藏高海拔地区活动,为上述问题的破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二,尼阿底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高记录。

高星说,晚更新世是现代人演化的关键时期,人类的技术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适应环境能力增强,扩散到世界大多区域,但环境极端恶劣的高原依然人迹罕至。从全球范围看,此前人类活动的最高遗迹发现于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厦遗址,海拔4480米,年代为约1.2万年前。尼阿底遗址的发现书写了人类挑战与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新纪录。

其三,尼阿底遗址对研究古人群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高星说,该遗址出土以石叶为技术特征的文化遗存。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具有预制石核-定向剥片-系统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链流程,其产品规范、精致、锋利,代表人类石器技术和认知能力的一座高峰,为征服高原等极端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装备。该技术体系被认为是早期现代人的文化标识,主要流行于非洲、欧洲、西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在中国北方的少量遗址亦有所发现。尼阿底遗址的材料为揭示不同地区人群的迁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

这一成果来之不易,自2011年以来,高星研究员、张晓凌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曾8次登上青藏高原。

高星透露,该项研究的最大挑战是年代测定,由于没有发现动物化石和木炭等便于测年的样品,课题组在埋藏遗物的地层中系统提取了石英砂开展光释光测年,经过3年的多次取样、现场信号检测测量、多个实验室对比测试和分析校对获得三组相互支持、可信的年代数据,最终将古人类生存的年代测定为4万~3万年前。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