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云:梦开梅山 唱响新化山歌

“一辈子一件事,传承新化山歌。”陈福云发自肺腑,向世界敞开了她的心扉。

梦开梅山 唱响新化山歌

听着梅山童谣嬉戏于山间小径,农作时节,大自然的声音在父老乡亲的口中译成歌,悠扬对唱。陈福云一出生,就被这些由新化俚语作词成曲的新化山歌环绕,耳濡目染,传唱山歌也便成为她生来即会的本领,且一生钟情的事业。

2016年,陈福云在“中国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比赛中获得“全国十大山歌王”称号,被赞誉为“新化山歌皇后”。

“小时候,见游客到新化来游玩,我就会唱山歌给他们听,逗他们高兴。”陈福云回忆道。只要一开嗓,陈福云心里油然感到自信和幸福,因为游客听了有笑声,观众听了有掌声,乡亲听了有“回声”。即使毕业后进入县文工团做了一名戏剧演员,她还是心心念念让自己情牵梦绕的新化山歌。期间,拜师学艺,深入农村搜集和研究新化山歌,请教民间老艺人,参加全国各地的原声民歌展演和山歌大赛等等,致力将原生态的淳朴山歌唱出大山,传遍世界。

近20年不懈努力,所获嘉奖无数,梦想之花一路绽放。2016年,陈福云在“中国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比赛中获得“全国十大山歌王”称号,被赞誉为“新化山歌皇后”。此前,她早已是小有名气的山歌手,演唱时粉丝组团呐喊,回乡时村民热情相迎,甚至一曲高歌还能唤起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一听到陈老师歌唱,就想起祖辈们的故事,顿时还会萌生强烈的返乡冲动。”有些在外创业的新化老乡告诉陈福云,这令她倍受鼓舞。

陈福云把在外打工的老艺人召唤回乡,采集濒临失传的铜鼓耍锣《哭嫁歌》。

闲暇时间,陈福云来到水车镇长石村教农民唱山歌。她已经在农村开设了4个山歌教学班,学员达1000人。

以梦为马 铺开“非遗”传承之路

2008年,新化山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新化山歌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陈福云实至名归。走访深山搜集和整理原生态新化山歌歌集,入村教农民唱山歌,自编自导山歌剧……一路走来,心中对新化山歌的挚爱逐渐变成对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越唱下去,就越想将'非遗'传承之路走下去。”陈福云说。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新化山歌源于古老神奇土地上的梅山先民,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以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独具梅山风韵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2012年至今,陈福云带领团队访遍梅山,把她父辈以及新化各乡镇老山歌手手中的原始山歌本经全部转换成电子版文稿存档,还请民间高手录唱山歌,并上传到资料库。“决不能不让老祖先的宝贝失传了!”陈福云想方设法保护着她所能触及到的传统文艺。目前,她收集了1万余首新化山歌。

“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过去5年,陈福云先后在紫鹊界、荣华乡组织200多名当地农民精彩演绎山歌实景剧《呼唤紫鹊归》和原生态音乐实景剧《谁与茶缘》,吸引近万人次前往观看,为宣传紫鹊界、龙湾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做出了贡献。之后,她还将在新化山歌中融入全县各乡镇的民俗风情,打造一支支符合当地特色的演艺队伍,创新推广及传承形式。同时,丰富梅山文化旅游资源,助推新化旅游业发展。

“非遗”传承之路任重道远,陈福云携梦前行,把新化山歌纳入新化艺校常规教学,一人担任山歌教师,陆续培养了300余名学生,还指导学生参加民俗表演《一平方英尺的奇迹》,在米兰世博会上大放异彩。 “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把本土文化传给下一代。” 转任教师后,陈福云不改初心,决然要实现新化山歌普及到全县乡镇小学的目标,促使传统文艺薪火相传。

每次演出,陈福云都会叫上当地的老艺人助阵,所有服装也由她自己设计。图为在紫鹊界奉家村和老艺人罗奶奶拍摄《敬茶歌》。

陈福云在紫鹊界老庄村带领学生演绎实景剧《大梅山大传奇》。

梦中有梦 唱首山歌给习近平总书记听

“全身心投入,纯粹地痴迷,她,像极了当年的我。”著名山歌手伍喜珍这样评价关门弟子陈福云。1957年,伍喜珍进京参加中国民间艺术汇演,一首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实难猜》唱进了中南海,毛主席现场聆听她演唱。

陈福云向记者坦言,她一直梦想有一天也能走进中南海,唱首山歌给习近平总书记听。

关键词: 新化 一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