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归来八博士 科学岛上有故事

林文楚、王俊峰、张欣(从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交流。

2009年6月,留美博士王俊峰踏上合肥市西郊蜀山湖畔的科学岛。当看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下称合肥院)的大门及宽阔的林荫道时,这个在外漂泊14年的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诗句: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从1988年考入北大化学系算起,这个山西人自称一直在“漂”,从山西漂到北京,又从北京漂到美国。他真的想终结这种漂泊的生活了。

研究方向与强磁场装置建设“合拍”

科学岛上有个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这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强磁场实验装置上搭配有输运、磁性、磁光、极低温、高压和组合显微实验测试系统,为开展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地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和微重力等学科的前沿研究提供了强磁场平台。

王俊峰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拿到的。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生物核磁共振,包括核磁共振原位检测新技术新方法、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蛋白质设计与生物制药等,这个研究方向与合肥院正在建设的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合拍。

而这个大装置正等待着各路英才前来施展拳脚。

2009年6月17日,王俊峰来到科学岛面试。当天下午,他给远在美国的妻子打电话说:这里不错,可以回来。

8月,带着12个行李箱,王俊峰举家从美国飞抵上海,合肥院的车把他们送到住所,进门的那一刻,王俊峰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科学岛他们形成了学术链

来到合肥院以后,王俊峰担任了磁共振生命科学部主任。有了强磁场装置这个平台,在科学岛上是可以干一番事业的。但现代科学研究早已过了单打独斗的年代,科研需要由相关学科人才组成的团队协作进行。身在科学岛的王俊峰开始通过邮件、电话向那些依然在美工作的朋友们介绍合肥院的强磁场装置。

王俊峰在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时,经常利用中午吃饭的机会同华人科研工作者们在一起聊天交流,他有一批“饭友”。

刘青松就是“饭友”之一。这位从事药物学研究的博士,在王俊峰的邀请下到科学岛来看了看,“这里吸引了我。”

返回美国后,刘青松又把回国的所见所闻讲给更多的“饭友”、朋友。

时任合肥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的匡光力还亲自到美国哈佛医学院等校招揽人才。匡书记的真诚与热情打动了海外赤子的心。从2012年开始,在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钠、刘青松、张欣、刘静、王文超、林文楚、任涛7位博士陆续来到科学岛工作。

他们的研究领域都是生命科学,属于学术的上下游关系,并且基本都与强磁场装置相关联。在科学岛,他们形成了学术链,开启了新的人生追求。

合肥“很安静,更适合做科研”

八博士中没有人在安徽合肥生活或学习过,他们放弃了美国舒适安逸的生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合肥工作、定居,是为追求科学而来。

在国内,合肥的综合实力也许还不能与北上广相提并论,但如今的科学岛上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只有上海、合肥、北京三个),强磁场的巨大磁力吸引他们发挥所长,为祖国效力。

王俊峰说,合肥“很安静,更适合做科研”。有了这样的环境,他骄傲地说,我是强磁场人。

在科学岛,海归博士的科研工作也获得了重大进展。

2012年12月,王俊峰与上海生科院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钙离子通过改变磷脂的电荷属性调控T细胞受体活化。他们利用强磁场装置,结合纳米碟技术,建立了一种研究蛋白与膜相互作用的新方法,提出了钙离子调控蛋白与膜相互作用的新机理。

2013年,刘青松药物团队自主开发了国内首个将高通量靶向基因测序技术与高通量体外药敏检测技术相结合的肿瘤精准治疗技术体系,为肿瘤患者最大限度地筛选出可用之药;今年,团队又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他几位博士在科研上也是硕果累累。

如今,合肥科学岛竞相绽放科技之花,海归八博士写就灿烂人生。(记者李大庆)

关键词: 哈佛 博士 科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