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颗自动化生产的商业小卫星在阳逻正式下线

“已经更新到第30张了。”7月25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清晨阳光洒进小楼,航天科技馆馆长张小力轻轻在墙上挂好一幅无人机航拍的最新照片。

“塔吊林立、焊花飞溅,数百个工地热火朝天……”镜头记录变迁,从连绵的田园风光到高楼矗立的航天新城,4年光阴,武汉东郊阳逻,千亿级航天产业集群正点火腾飞。

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基地

为什么是阳逻?它能否担当起国家赋予的重大机遇?

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引导资本参与航天科研生产,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和卫星商业化应用”,航天科工集团有意在中部布局落子。

“长江中游最大的深水良港就在脚下,可便捷运输到各发射基地;百余平方公里土地储备充足;更重要的是,一江之隔的光谷聚集着百万大学生,能满足大规模高科技人才需求。”航天科工集团将目光投向武汉的东北角。

航天科工与省政府一拍即合,共建中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子新洲区阳逻腹地的双柳集镇。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

“白纸上就应绘就最美的图画。”这是历史的机遇,更是殷切的期盼。2017年,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航天新城里,一支支建设队伍汇聚,开始艰难的拓荒历程。

“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的攻坚力量。”新洲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建设者们不讲价钱、不讲条件,用超常服务提供后勤保障,创造淤泥上15天打下600根管桩的奇迹。

仅仅半年,双向8车道、全长16公里的航天大道贯通东西,六纵三横的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城市供水、排污、学校、医院等基建全速推进。4年来,武汉市和新洲区已累计投入90多亿元,东部产业核心区、中部商务中心区、北部生态创新区和西部产业配套区梯次成形,建成楼宇和厂房面积达100万平方米。

千亿航天生态圈

特大暴雨袭击郑州,通信设施被洪水破坏。关键时刻,“翼龙”应急救灾型无人机腾空而起,为当地架起“高空基站”,聚焦全国目光。

5月13日,国内首颗自动化生产的商业小卫星在阳逻正式下线,今年产能可达240颗,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商业小卫星自动化批量生产阶段。它们组成的太空基站,再也不用担心自然灾害导致的通信瘫痪。

沿航天大道行驶,巨大的冲击波映入眼帘。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行云工程、磁电产业园……10多个产业集群拔地而起,星罗棋布。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已逐步落地运载火箭总装发射、卫星制造与测运控、空间信息应用、高端新材料等航天产业链,被命名为“中国星谷”,将与光谷、车谷、网谷比翼齐飞,成为支撑武汉经济澎湃动能的四大国字号基地之一。

眼下,国内首个商业火箭、卫星产业园开园,行云天基物联网测运控中心相继投用,扎堆效应初显。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贵州梅岭电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公司等10多家单位签约入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入驻园区,成立院士工作站,为“中国星谷”再添“最强大脑”。

“将不断有大手笔落地。”航天科工集团介绍,已预留多块空白用地,吸引产业配套上下游聚集,构建自主可控、多态化的完整供应链,打造国内最具研产实力和行业资源的“千亿级生态圈”。

“金凤凰”集聚

阳逻双柳,昔日武汉有名的“菜篮子”,远离繁华都市,通用的是黄冈等地鄂东方言。

如今走在航天新城,车水马龙,南腔北调不时传入耳内,普通话渐成主流,这里正在构建新的人才聚集高地。

张小力很难想像,3年前的自己,还在“黄金之城”迪拜上班。2018年春节,回咸宁老家过年的她偶尔看到一则招聘启事。“未来的想像空间太巨大了!”她毅然收拾行囊,成为航天科技馆的首任馆长。

“航天产业主要靠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支撑,人才是关键。” 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李光教授说,长久以来武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沉淀了厚重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为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了“超级动力”。

“重大人才落户最高奖励500万元。”为满足航天新城巨量的人才需求,新洲区量身定制各类优厚政策吸引“金凤凰”。对引进的中央、省市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可给予30万元资助项目、最高可达500万元;建成大学生人才租赁房300套,实行高技能人才、实用人才、“名人名匠”奖励资助……

据悉,包括武大、华科大、武汉理工等高校的测绘、通信、导航、新材料等诸多学院正紧锣密鼓,与航天城洽谈战略合作,大国航天重器上的武汉元素将更加璀璨夺目。(记者 刘畅 许旷 实习生 向豫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